高考指导

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地理

地理

高考认识全国卷2中的苏北苏南

深受高中生欢迎的高考学习指导网站2024-01-09地理地理高考80
高考认识全国卷2中的苏北苏南,地理高考80,高考一卷文综地理种葡萄,19世纪年代,淮河自洪泽湖向南经长江入海;黄河结束夺淮历史,改从山东入海。19年,高考真题地理长江大桥建成通车;自19年,江苏境内又陆续建成了多座长江大桥。江苏习惯上以长江为界分为苏南和苏北

高考认识全国卷2中的苏北苏南

19世纪年代,淮河自洪泽湖向南经长江入海;黄河结束夺淮历史,改从山东入海。19年,高考真题地理长江大桥建成通车;自19年,江苏境内又陆续建成了多座长江大桥。江苏习惯上以长江为界分为苏南和苏北两部分(高考卷地理)。据此完成1~3题。

之所以会有苏南苏北这样的概念和认知,这个锅其实还得追溯到元朝。高晓松曾在《2017地理高考选择题》中说,苏北和苏南本不该成为一个省。省这个东西是元朝人发明的,为了防止叛乱,当权者把完全不同口音和文化的人放在一起。

历史上的江苏基本上也不是一个整体,长江两岸在元代以前大多分属不同的政区。

直到建国后的19年,才把苏南和苏北两个行政公署以及东亚地理高考直辖市三部分,合并成为江苏省。

数据显示,江苏省内各市GDP排名位列前几位的基本全都是苏南城市,其中的代表苏州市2016的GDP更是超过省会城市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近00亿。在全国GDP十大城市排行榜中,苏州也成为2017高考地理全国卷2上榜的江苏城市。

相比起来,苏北的几大城市在GDP上就很难和富亲戚苏锡常宁(江苏地理高考试卷)相比了。

虽然苏北经济上一直被苏南城市压了一头,但要说苏北穷那就是扯淡了。其实苏北的很多地方,放在大部分省,都能算是一个比较富裕的城市了。苏北被黑了这么多年“穷”,主要是因为江苏省确实太富了,所以有人这样在评价苏南苏北的斗争时说:不过是有钱人家的小姑娘间互相勾心斗角罢了

苏南苏北地理位置分别,简单来说是长江以北和长江以南的区别,苏南苏北隔了一条长江,一条长江足以阻隔一片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产生地域文化差异。

在语言和生活习惯上,苏南苏北都不太一样。苏北接山东河南安徽,说江淮官话和说中原官话,在语言和文化上则更偏向中原和北方。而苏南接上海浙江江西,代表的是说吴语的吴文化,大家印象中的江南水乡,吴侬软语,准确来说是苏南文化的特点。

苏北经济的衰落从清代就已开始,此前之所以繁荣,靠的是运河经济的发达。大运河曾经是联通江南与中原的命脉,南宋初年,宋高宗逼迫东京留守杜充放弃开封,用的就是断绝漕粮的手段。

加上 14 年清放开海禁后,民间海运迅速发展,漕运船只逐渐改变航道,由海路北上。上海因此成为2017地理高考全国卷络龙头,江南经济重心南移,与江北往来减少了。

10 年,出于税收考虑,江苏省更是把苏松道的道台衙门从苏州迁往上海,这种变化趋势可见一斑。

战争后的上海开埠通商彻底激化了长江两岸经济的不均衡。在上海带动下,江南地区加速步入近代化进程,无论经济还是文化都树立起巨大的优势。

几乎与此同时,江北地区却连遭厄运。18 年,黄河改道,大运河山东段废弃,江北漕运变得聊胜于无,扬州、淮安等城市的衰落也无从挽回。

紧随运河废弃而来的是水利事业的败坏,苏北逐渐频繁爆发空前严重的水灾,大量农民南下逃荒,涌入上海等新兴近代化城市,成为继江南人之后的第二大移民集团。

在当时的上海,同乡关系对提升个人经济地位极为重要,很多员工招聘,经商结帮,人脉组织都围绕同乡同籍展开。江南人有近水楼台之便,率先取得较为优越的地位。但随后赶到的苏北人数量十分庞大,无疑对江南人的既有经济地位构成某种威胁。

但苏北移民毕竟多系逃荒灾民,一无文化二无技术,更无宁波帮这样的多金老乡助力,以至大多只能从事码头苦力、拉洋车、粪便垃圾清运等苦活累活,经济地位长期得不到改善。这反过来又强化了自身贫穷、愚昧、粗俗的刻板印象。

这种情况下,对苏北人群体施加污名化打压,实在是顺理成章。江南人和苏北人在种族上并无差异,彼此迥异的方言风俗,成为区分二者的主要标志,也成为重点攻击方向。

在近代上海的滑稽戏中,嘲讽苏北人风俗习惯、夸张模仿江北话的段子常演不衰。

长期的打压排斥,使苏北移民在上海和其它江南城市中形同贱民。抗战期间,苏北人即被广泛怀疑为汉奸胚子。在工厂里,江南人占据报酬优厚、讲技术、有发展的岗位,苦活累活则交给苏北人。一旦爆发工人运动,哪怕组织者实际多为江南人,工厂主还是倾向于首先解雇苏北人。

由此,江南籍上海人几乎独占了对“上海文化”的诠释权,赋予自身一派文明开化的洋气形象。至于苏北籍上海人,则多少沦为异类与对立面,备受歧视,以至于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针对苏北籍上海人的婚姻歧视依然广泛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