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指导

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历史

历史

高考改变亿万中国人

深受高中生欢迎的高考学习指导网站2024-02-27历史高考历史人物
高考改变亿万中国人,高考历史人物,上海高考历史,19年冬天,中国0万考生走进了曾被关闭了十余年的高考考场。19年春,他们中的5%(2016年高考历史全国卷1)走进了各大高校的校园,成为恢复高考后的高考见证历史批大学生。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

高考改变亿万中国人

19年冬天,中国0万考生走进了曾被关闭了十余年的高考考场。19年春,他们中的5%(2016年高考历史全国卷1)走进了各大高校的校园,成为恢复高考后的高考见证历史批大学生。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恢复高考后首批大学生入学40周年。40年间,一批又一批大学生已从奋进的青年变成了睿智的长者,中国也发生了改天换地的沧桑巨变。

又是一年高考时。高考变迁与人们转折有怎样关系?高考制度之于我们国家到底有怎样的意义?站在改革开放40周年的时间节点回望高考,更有别样丰富的内涵。

19年10月,23岁的牛大勇从湖北襄樊的五七干校调往河北一个工厂,做汽车修理工。路过北京时,他从亲戚处得知,要恢复高考了。“我已经多年没上学了,初高中基本都没怎么学,高考怎么考啊?”牛大勇虽然心里没底,但还是在亲戚的鼓励下,带着四处搜罗来的初高中教材到了太行山里的一个小三线工厂报到。

牛大勇认为自己刚来车间就想着参加高考,与工厂勤奋工作的作风不符,心理上很有压力。“所以我白天努力工作,但一下班就什么都不顾了,看书学习、温习功课直到深夜,第二天起床后再抓紧时间看一会儿,就匆匆忙忙去上班,真是争分夺秒。”

如今,牛大勇已是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回忆起当年的高考,他依然感慨万千:“那时人心思变,改革开放刚要起步,恢复高考给了流落到社会各个角落、家庭背景和人生遭际各不相同的一代青年一个公开、公平的机会。这不仅把人们重新引导上求学若渴的正道,而且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造就了一代中坚力量。”

随着时代发展,高考制度也在不断变化。19年参加高考的杜创然,现在是广东省汕头市澄海实验高级中学的一名语文教师。他的因为那年的高考制度变革而改变:

那一年,教育部开始推行“3+X”科目考试方案,杜创然的家乡广东省成为试点;那一年,中断多年的生物和地理重新变成了高考科目;也是那一年,高考志愿填报从考前填报变成了考后填报。尽管考后填报志愿给他的高考经历带来一丝波折,但杜创然依然觉得,“这比高考前填志愿更有指导性,也更加合理了。”

然而,对杜创然响的,还是19年刚好赶上了中国高校高考历史文件次大规模扩招。当年全国的招生人数从19年的108万增加到了1万,整整增加了万人。“因为那次扩招,我们宿舍9个人没一个落榜,或好或坏,大家都顺利地上了大学。”杜创然说。

2003年,中国高校自主招生时代大幕拉开。如今在北京一家央企工作的黄先生正是受益者之一。2005年,就于湖北华中师范大学高考历史辅导附属中学的黄先生因成绩优异,获得了参加中国人民大学自主招生的名额。他还记得当时的报名材料需要一份个人申请,展示自己的申请理由、性格特点、爱好特长、相关专业学习研究经历、学习能力、未来规划等情况,“为了给老师留下好印象,我先写了个初稿,老师和爸妈帮助修改了好几次,我才端端正正地把它誊抄在一张纸上,心里既紧张又期待”。

当年冬天,黄先生来到北京参加考试。他回忆说,面试时老师问了一个关于教育改革的问题让他十分意外,“我就教育改革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具体建议谈了些想法”。最终,他顺利成为中国人民大学自主招生资格生,享受人文科学实验班降10分录取政策。通过参加2006年高考,黄先生如愿考入中国人民大学院。黄先生表示,参加高校自主招生其实是一种锻炼,让自己对大学的认识更加深刻。

所有的故事总要有个开头。19年恢复高考,这样一场惊天动地的变革是如何发生的呢?

教育家、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顾明远告诉文科历史高考必背知识点复高考最直接的动因就是国家对人才的渴望。

顾明远说:“改革开放之初,我们一缺资金,二缺人才。要资金,就得开放,引进外资;不仅引进外资,还要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但引进技术以后,谁来承接这个技术呢?必须要靠人才。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同志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科学技术是关键,教育是基础’。可见作为选拔人才工具的高考有多么重要。”

的确,在许多关于恢复高考的重要历史文献中,我们都能感受到当时的党和国家领导人求贤若渴的心情。

在19年5月所作的《山东省高考历史全国卷》的重要讲话中,同志指出:“现在看来,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科学技术和教育整整落后了二十年。科研人员美国有一百二十万,苏联九十万,我们只有二十多万。”这个美苏中三国“120∶∶20”的数据,在同志之后的讲话中被反复提及。

中国科学院院士潘际銮,曾任中国焊接学会理事长、清华大学机械系主任。19年8月初,主持召开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潘老就是与会代表之一。

据潘老回忆,时任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的何东昌在会上发言说,当时清华大学招收的工农兵学员文化素质参差不齐,很多人只有小学水平,到校后还要补习中学课程。当即插话说,那就干脆叫“清华中学”、“清华小学”,还叫什么大学!

同志的讲话表明,为现代化建设储备人才刻不容缓,恢复正常的高考选拔制度已经势在必行。

事实证明,这是一个无比正确的决定。19年到19年间,19年、19年考录的共万多本专科大学生陆续毕业,成为改革开放后所选拔、培养的高考见证历史批高考历史大事年表详细人才,为求才若渴的中国社会注入了一股新生力量。当时流行的一句顺口溜叫做“金、银”,对当时人才稀缺的中国社会来说,这些大学生们像金银一样珍贵。

厦门大学考试研究中心主任刘海峰介绍,恢复高考后3年入学的多万学子毕业后成长为各行各业的骨干,这批人成为改革开放的重要推动力和社会发展的支柱力量,“中国的经济起飞和高考制度有着重要的关系”。

除了选拔人才,实现社会流动、促进社会公平也是高考制度的题中之义。在恢复高考40多年的历史中,从来不乏寒门贵子的佳话。

中科院院士、北大数学科学学院教授张平文仍清晰记得,年少的他为减轻家中负担,走街串户卖冰棍的情景。因为家境贫困,一家人全靠父亲种田糊口,张平文几乎不敢憧憬自己的未来。

19年,高考成绩全省前十的张平文被北大数学系录取。“在那个年代,如果没有高考,很多像我这样农村地区的孩子可能走不出来,更不可能做学问。”张平文说。

对贵州省招生考试院院长周宝英来说,高考不仅是一次考试、一项制度,更是一种意义深远、蕴含丰富的精神,一种为理想奋斗的精神,一种公平正义的精神。

“高考制度本身以公平为导向,体现的是唯才是举,是‘不看老子不看面子不看票子看卷子,不拼爹不拼娘不拼关系拼分数’。在高考制度下,每一位公民都能够在同一个平台上去努力、去竞争。”周宝英说。

在顾明远看来,高考这种不论家境不论出身,人人皆可成才的公平性,可以为对中国科举制度的某种延续。“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中国历史上,科举制度让普通人也能通过考试实现向上流动。高考如今也成为了保障人才流动的机制。”顾明远说。

“高考同时还促进了教育公平。”顾明远认为,教育公平不是教育的绝对平均主义,而是教育机会的公平、教育过程的公平。“在我看来,给每个学生提供最适合的教育,就是的教育、最公平的教育。”

40多年来,高考始终佐证着“知识改变”的信条。高考制度的存在,使全社会形成了一种尊重知识、重教育的风气。高考让广大人民群众相信,通过努力学习知识,就可以通过高考进入大学深造,从而改变自身,使未来更加光明,人生更加精彩。

高考,放在中国古代,和科举考试制度有些类似。在历史进程中,科举制度不断完善,直至清朝光绪皇帝下谕停止所有乡试,科举制度才被废弃。

随着今年高考在各地落下帷幕,有不少考生在经历紧张考试后却不知如何科学放松,身体和心理仍处于疲惫状态。专家建议,高考后放松勿放纵,积极休息睡好觉是关键,有利于将身心调整到状态。

9日,2018年高考顺利结束。在此期间,我国公安交管部门共出动警力万人次力保2018年高考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