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江澎建议高考数学分层语文分类外语分级
唐江澎建议高考数学分层语文分类外语分级
社会舆论在无形中评价着一所学校的响力和办学质量,而这种评价主要集中在高考结束后的3个时间节点。
第二个时间点是高考成绩公布的24小时之内,看有多少高分。例如今年高考,江苏省贡献了一个数据,全省理科高分前30名来自22所高中,这个数据非常了不起;在其他各省市,包括上海都拿不出这样的数据。
我们国家高中毕业生应该拿到1个学分,其中必修课应达到个学分,包括6个艺术学分。
6个艺术学分意味着从高一到高三应每周开一节艺术课,但实际上,能够严格执行这个学分标准的高中少之又少。
如果高三没有上艺术课,如果整个高中没有达到6个艺术学分,学生拿到的高中毕业证就是带有水分的。如果我们拿这个指标来评估,究竟有多少人可以拿到一张不含水分的高中毕业证?
要把学习负担过重减下来,一时半刻还难以办到。我们现在最需要减的是那些无谓的负担、单一记忆的负担。
其实,作业形式太单一、作业价值不大是造成学生负担重的根本原因。在课堂教学中就只问记住了没有;布置作业常常是针对知识记忆巩固的无效训练;在评价测试时,常常也是反复测试记牢了没有。
如果吃点苦、负担重,将来有用,也算有价值,关键是吃那么多的苦有什么用?我是教高中语文的,也参加过高考语文命题,我可以告诉大家,小学阶段大量刷阅题并没有用。
与考试相关的课无限膨胀,与高考不相关的课程被大量弱化甚至彻底取消;提前结束新课、提前复习,把高中三年的课程两年上完,留出一年专门复习应付高考……这样的模式培养不出创新人才。
第三,看一个学校能不能在高中阶段,让每个孩子每周唱一次。我认为,校园里有声是一个学校能称之为学校的标配;
好多年前,我们禁止了节假日补课,严格控制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但现在又出现了一个新问题,很多学校以为不准校外补课就是给校内补课留足了空间和时间。
我当了这么多年校长真是感到痛心,现在有些学校明目张胆地在节假日补课,甚至教育行政部门逼迫着学校补课。
我多次呼吁,我们的教育部要拿出治理课外培训机构、治理乱收费那样的力度,要建立起“长牙齿”的问责机制,突出重点、难点、堵点,要让国家课程方案体现出应有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如果我们的强基计划还是采取单一的考察方式,我们中学只能刷题、增分;如果考察标准是综合素质、选择方法是全面考察,高中的培养方式自然就会发生变化。
我建议,应在强基计划的现有政策框架内,研究卓越工程师素养考核标准,突破单一的纸笔测试方式,着重考查学生的制作、制造、创新和创意能力,引导高中学习方式走出单一刷题增分的误区,重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创新创造的能力。
还可以启动“工+”、“工+农专门人才的选拔,引导学生增强对卓越工程师的职业向往,立志为实业强国而努力。
新高考的“3+1+2”方式已使我们国家的课程结构发生根本性改变,虽然方案中必修学分为个学分,但20个学分的语数外选择性必修,实际上已变成了人人必须选择的必修,造成了我们实际上的必修达到108个学分,占毕业学分的%(数学高考卷),明显偏高。
现在许多专家都在讲博雅教育理念,认为不能过早分文理科,要强调通识教育,这无疑是对的;但是我要强调的是,通识教育只能是在通识的范围里进行,而不能在高利害相关的选拔性考试里来实行。
考上北大中文系的学生,无一例外是因为数学特别好;而考上北大数学系的学生,无一例外是因为语文、英语特别棒。
高考数学满分1分,一个文科生如果能达到105分已经很不错了,但他根本没有办法看见北大中文系的门槛,他必须努力把他的数学从105分提高到1分。
他所有努力就是为了这30分,他搁置了对中文所有的兴趣爱好,他的精力全都投入到提高这数学的30分。
这不仅是个人精力的巨大浪费,更是国家人才培养模式的巨大浪费,我认为这种培养方式只能培养出平庸的学科文科数学高考题者,培养不出对专业有持续热爱投入的大师。
而数学更是如此,数学由于不分层,高考数学命题简单了,没有办法选拔人才;命题难了,大部分学生答不出。所以,没有分层既制约数学顶尖人才的培养,又导致大量差生存在。
我建议在“3+1+2”的框架内探索数学分层、语文分类和外语分级的考试方法,这可以使学生的负担大大减轻,可以使学生把精力投入到真正热爱的学科中去。
当下,有一件事情要高度引起,新一轮以拔尖创新人才为旗号而引发的生源竞争与掐尖大面积回潮。用这样的一种方式来培养杰出人才是存在问题的。
我初步调研发现,目前全国高中范围内实行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大概有6大模式,其中有2种方法可以直通大学,其他是不能直接与升学挂钩的,最后还必须用高考能不能考高分来证明培养的人才是不是数学高考2017山东。
我建议尽快构建高校、高中对接贯通的“大学先修课程体系”,让广西高考数学的学生早一点有渠道去发展他们的专业爱好,形成兴趣特长,真正成为能够解决我们国家“卡脖子”问题的一代创新人才。
当然,中国大量家庭的孩子都不是超常的。既要超常儿童,更要常态儿童。
我们在面向超常儿童开展培养教育的同时,也要统筹开展面向常态儿童的创新素养教育。
作为普通基础教育工作者,面对这些问题,我只是表达我隐隐的担忧。我们期待有更好的督导评估体制、更好的评价方法,能够改变我们高中教育的现状。
作者 唐江澎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香港中文大学(高考数学2017二卷)当代教育研究所所长
相关文章
- 高考数学难不难考生比去年简单
- 2017黑龙江高考数学真题
- 2017天津高考理科数学试卷
- 100克面条煮熟后变成0克
- 新高一新高二新高三暑假学习计划
- 四川考生说数学难度要创纪录
- 2012山东高考数学答案(2018数学高考)
- 江苏数学帝葛军只参与4次江苏高考命题却因高考数学背锅9年
- 2017高考理科数学试题及答案解析汇总(2017福建高考数学)
- 高考数学1分父母身份曝光难怪能考状元上北大
- 2017湖南高考理科数学试卷
- 速看2021年高考数学试题及解析汇总(高考题2017数学)
- 其实这种做法并不好
- 全县高三数学高考冲刺指导交流会在阳信二中举行
- 反而应该凝神静气
- 社长总编辑荐书全面涵盖高中数学解题妙招
- 重磅2017年安徽高考成绩公布批次录取分数线划定
- 2017年江苏高考试题数学【2020山东高考数学】
- 配料鲜荷叶2张13年高考数学
- 蒋多多高考故意得0分写00字抨击高考17年了她过得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