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综合题满分策略技巧高考地理成因类试题分析思路
高考地理综合题满分策略技巧高考地理成因类试题分析思路
在高考中,选择题可能还有一定的运气成分,那么综合题就要看硬核实力,可以说是对考生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的全面检阅。综合题作答是2019地理高考试卷四项基本能力的考查的集中体现。通过综合题的答题能够很好的展现出学生的思维过程,检验考生地理的知识、技能掌握情况,以及学生地理学科素养水平。得综合题者得天下,我觉得考生后段复习中无论怎么重地理综合题都不过分。
采用文综形式的全国卷由三道大题构成,共分,其中两道必做题分,选做题10分(新高考山东地理分数)。新高考自主命题省份题量更大,如2020年山东卷全为必做题,由四道大题(文科地理高考题全国卷难吗)构成,共分,2021年湖南省适应性考试由三道必做题两道选做题(高考旅游地理),每位考生也必须做11道小题,分值为分。
现在地理高考要求考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解决地理问题,高考题与我们平时的模拟题有很大的差别,综合题在情境设置上一般都是比较新颖,所采用的素材大多自专业文献,加入了学科前沿的底色,从新的角度来进行设置问题,试题的难度比较大,充分体现出高考作为选拔性考试的特点。以前全国卷、题一般都是以区域地理为背景(2015高考地理试卷),考查高中阶段的地理知识和地理原理的运用,从2017年开始命题打破了这一既定范式,尤其2020全国一卷中西欧顺坡垄葡萄种植和玄武岩“三山”的情境,难倒了无数考生。
综合题涉及知识面广,在答题时要紧密联系所学知识和试题材料作答,但综合题的答案不仅仅只来自知识和所给材料,还有很多作为常识性的东西往往也出现在标准答案中。这是现在高考从能力考查到素养考查最直接的体现。
综合题阅卷全部采用2017海南辽宁地理高考课标上阅卷,运用“双评+仲裁”的评分模式能限度保证阅卷的公正公平。但综合题答案本身具有一定的主观性,正因如此,高考命题人员给定的也只是一个参,各省组织阅卷时会制定评分标准或评分细则(2017天津地理高考),真正阅卷的依据就是评分细则。正如一千个者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阅卷老师对评分细则的理解和把控标准不可能做到一样,再加上考生的书写表达和卷面排版的差异等等这些都可能响考生最后综合题的得分。
1、基本地理知识、原理不清,不能自如调用知识储备,进行迁移应用解决新情景中的问题。进入三轮复习后,备考主要是以考试和讲评为主,忽了教材上知识和原理的巩固,在知识体系上出现了漏洞和缺陷。很多学生将地理概念与“地理名词解释”等同起来,认为“名词解释”的题型在地理高考中已摒弃,因而对地理概念不够重,造成基本的地理概念混淆不清,答题时答非所问,造成严重失分现象。如2020年全国三卷
2、审题不清,提取及加工地理信息能力较弱。材料是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问题是根据材料设置的。认真仔细地阅材料、审题,明确题目要求,是解题和答好试题的前提。在考试中经常有学生由于审题不清、审题不仔细、抓不住关键词,审题角度不对或不全面、概括能力差、把握不准命题人的命题意等,把很简单的题目也做错。高考试题中,有的材料信息是显性的,并且有关键字、词、数据等,有的材料信息是隐性的,有的问题的答案就直接2016高考全国卷地理农业大纲注意领悟和体会就能正确作答。由于学生、识、提取、筛选和分析地信息的能力较差,找不出材料中的有效信息;更是有些同学做题目往往材料或还没看清楚就急于答题,或者丢了材料中的关键词语,或者不看地中的例或数据,不能领会命题者的真正用意,导致答非所问失分。
3、阐释地理问题和书写表达能力欠缺。从笔者参加评卷情况来看,有些考生逻辑思维混乱,条理不清,表述前后矛盾,对地理事物的成因理解不透彻,因果关系错乱,地理要素间的联系分析不到位,地理学科思维欠缺。答题不结合材料,书写不规范,口语化现象严重。
4、时间分配不合理,容易出现前松后紧情况。文综地理科在五十分钟内做完100分的题目,新高考湖南卷分钟要完成更多内容,时间确实有些紧张,有的考生前面选择题耗时过多,或者前面的综合题得分心切,书写内容过多,所以导致后面的主观题没有时间去做。
最后阶段的复习,教师应紧紧围绕《高考地理套题》对考查内容提出的要求,从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等几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提高学习效率。着重可以从如下方面进行。
1、横向比较研究高考真题,提升关键能力。临近高考,近年真题学生基本都已经做过,但大多数师生对真题的设问、材料和参却很少进行归类研究。最后一个月再刷题没有必要,倒不如抽出时间,将那些曾经做过的高考真题整理出来,研究这些试题所提供的文字、表、数据等材料是如何蕴含解题信息的,试题中哪些信息解题时需要进行解加工,哪些信息需要进行整合理解,以帮助学生提升获取和解地理信息的能力,哪些试题的设问方式相似,怎么结合参总结答题思路和方法。如2014年全国卷Ⅱ高考题“分析西西伯利亚平原沼泽广布的成因。”和2020年全国卷Ⅱ高考题“说明示区域金矿石出露较多的原因。”,虽然两题看似考查内容不同,所涉及的区域也相距甚远,但当将两题放在一起对比研究后,这两道题原因分析类的试题,设问更强调原因前面的限定词“沼泽广布”和“出露较多”,答案要点必须结合所在区域的性,这样才不会漏掉得分点,沼泽广布对应着西西伯利亚平原纬度高,河流自低纬流向高纬多凌汛的地理事实,出露较多对应着金沙江流域断裂发育,河流深切的地貌特征,如果考生只是泛泛作答则很难得到高分。
(地理高考卷一)研究表明,金沙江流域金矿较多,多呈带状分布并与断裂的空间分布一致。金沙江因河中有大量沙金(高考地理 命题)而得名。11示意金沙江云南段。
2、社会发展,提升学科素养。近几年高考地理试题所提供的材料大多选自真实情境,素材既新高考政策地理生活或国家发展战略,也同时全球的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凸显家国情怀和国际野。因此,冲刺阶段的复习,教师可在课堂上多与学生分享社会发展的高考易错地理和趋势,解这些地理时事热点背后所体现出的地理概念、原理与规律,以及立场、观点与思维方法。随着高考命题从知识立意转向能力立意,冲刺阶段的复习还应加强学生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能力的训练。每年高考真题都有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观点的开放性试题,如2020年全国卷Ⅲ“近些年来,毛乌素沙地绿化面积逐渐增大,有人认为‘毛乌素沙地即将消失’。你是否赞同?表明你的态度并说明理由”。
3、加强主题研究,聚焦核心价值。新课程提倡基于地理知识进行项目化学习,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对此也有相应体现。虽然高考试卷题量有限,不同试题考核的内容和要求有所侧重,但从整体看,试题均凸显了对地理学科核心价值-地理高考海南人地协调观的考核。
4、加强对典型区域进行纵向剖析和典型事物的动态探究。2019年全国1卷如题,澳大利亚汽车产业,围绕一个主题,进行多层次、多角度设问,按照 事物的发生(2016高考地理题)、发展(2018地理高考真题)、变化(高考地理)的逻辑顺序,进行动态探究。如题,里海-黑海-地中海附近区域,在纵向上以区域本身的发展演化为基础,探究变化的本源、分析变化的过程,推测变化的响等。此类过程性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时间演变和空间的转换两个维度思考,调动高中的知识和原理作答。
5、强化书写表达能力的训练。书面表达是综合题评分的直接依据,在书面表达中同学们应尽量做到:地理高考树,先构思或草拟答题要点,尤其是答题的关键点,可以选取关键的词语写在草稿纸上,并附加小序号,便于理清思路,分清层次,并有利于对照像信息,增补或删减答题要点等。第二,避免出现错别字,表达不清的、不严谨的、口语化的或与已知原理、规律相违背的语句,提高得分率。第三,保证字迹工整,卷面整洁。
6、辩证看待地理答题模板。高考地理试题从模式化的知识立意到“规避模式”的能力立意,再到追求问题解决的素养立意,应该说都与当时的人才需求和教育现状相吻合,并不能简单的说孰优孰劣,更不能由此而简单粗暴的否定。地理试题命题的直接对象是“地理事物”,而“地理事物”都有一定的“空间位置”,因此,空间建模是解答地理问题的基础和前提。同时,“地理事物”取材广泛,同学们根本不可能训练穷尽。因此针对不同题型,重对其答题思路和规范性答题模式的构建,不仅能为同学们解答同类题型或相近的题目提供解题范例,而且还可以提高考生运用学科专业术语的能力,有效规避各种非智力性失分,收到举一反三的功效。当然考试时不能照搬模板,要根据材料信息和设问要求对模板内容加以取舍,也就是“破模”的过程。
分析自然原因一般从地形、地势、气候、水文(高三地理试卷新高考)植被、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土壤、矿产、洋流、海陆轮廓、板块运动等来分析;
分析人为原因一般从历史条件、人类各种活动、交通、工程建设、市场、政策、科技、军事(2017上海高考 地理)、宗教等方面分析。
②梅雨过后,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北移,长江中下游地区位于该高压脊线控制之下,空气以下沉气流为主,难以成云致雨,形成伏旱,天气干旱清朗,烈日烘烤土地,气温升高;
③这里河湖密布,烈日照射下水分蒸发旺盛,空气湿度大,人出汗后不易散发,会有热而闷之感。
例3:青藏高原比我国同纬平原、盆地比较:气温年较差小 ,日较差大的原因:
低纬的大高原,夏季因其海拔高较凉;冬季因纬度低,且受高大地形的响南下的寒冷气流响不到,气温不太低;日较差大原因:海拔高,大气密度小f4b高考地理水f5b,多晴天,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低,升温快,夜晚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弱,夜晚降温快,故日较差大。
① 火烧寮位于台湾山脉东北端,每年夏、秋季的台风,冬季的东北季风、夏季的东南季风都会在这里形成地形雨;
准噶尔盆地西部边缘有一些缺口,大西洋和北冰洋的水汽可以进入,天山迎风坡,降水较多。封闭的吐鲁番f4b高考必备知识点地理f5b盆地,水汽不易进入,并且位于天山背风坡,空气干燥。
例6:“四季无寒暑,一雨便成秋”是对昆明气候的形象写照,这种气候形成的原因:
① 冬季由于位于昆明准静止锋以西,受暖气团控制,多晴暖天气,气温较高;夏季由于地势较高,气温较低,全年温差小。
特点: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炎热,冬季严寒,年降水量少且集中在夏季,气温年较差与日较差大,光照充足,多大风沙尘天气。
原因:深居内陆,距海遥远,受夏季风响小;海洋湿润气流受山岭阻隔,难以深入。
例8:史书记载,公元208年12月25日到公元209年1月23日,历史上发生了的赤壁之战。《江苏高考地理原卷》中记载:曹军劳师、水土不服、短于水战、战马无粮,这些弱点正是曹军失败的基础。试从地理角度分析曹军具有这些弱点的原因。
曹军从北方长途跋涉至湖北地区,作战路线长,故“劳师”;南方地区温度高、湿度大,故“水土不服”;北方地区雨季短,平原广阔,河流少故“短于水战”;此时为冬季,草木枯,故“战马无粮”。
◆水文特征原因分析:f4b地理高考问题f5b
纬度较高,封冻期长,有凌汛现象. 流域内经济不发达,人口稀少,运输量小,河流航运价值不大
流域内降水量更丰富,水量大;无结冰期;植被覆盖率更高,河流含沙量小;流域水位季节变化更小;流经西欧主要工业区,沿岸航运需求量更大。
该地区属内流区,为陆地内循环,降水补给量少;经长期蒸发,湖中盐类物质不断富集,形成咸水湖。
最早为海洋环境,海底沉积形成了巨厚的纯净的石灰岩;后地壳上升为陆地,石灰岩受到挤压破裂; 形成水平和垂直的裂隙;气候炎热多雨:流水顺裂隙溶蚀岩石形成石林地貌
③ 生物条件: 湿热的气候条件利于生物的生长,导致土壤和流水中有机酸含量较高,为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①由于黄土结构疏松,加之黄土高原地处东部季风区,降雨集中在夏季,多暴雨,易形成黄土塬
②黄土塬在持久的流水作用下,原有的及新形成的冲沟进一步发展、深切、变宽,顶部面积减少,变为长条形的黄土梁
⑧每年枯水期,强劲的冬季风可将湖滩的沙土吹起来,再经风力搬运到湖滨地带堆积
①冷锋在往东南移动过程中,受山地阻挡,前进受阻,并被迫停留在山前地带,转变为准静止锋
③ 喇叭状的地形有利于印度洋、太平洋带来的大量暖湿气流进入,带来丰富降水
山区河流流出山口,地势趋于平缓,河道变得开阔,流速减缓,其携带的大量碎石和泥沙在山前堆积
① 夏季处于迎风坡,气流沿山坡上升,且气温高,空气对流旺盛,有利于尘粒扩散
③冬季地面温度低f4b全国一卷高考真题地理f5b,辐射冷却使近地面空气温度降低,水汽凝结,海拔低处易形成雾,而高处不易形成
相关文章
- 区域地理填训练-地质构造与六大板块
- 2022高考复习知识点基础题-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 高考地理中几种的树地理角看三农问题
- 2018年宁夏高考地理试题及答案(2017年地理高考)
- 高考地理2021高中地理人文地理知识归纳总结
- 2018海南2021年高考地理资料及答案(高考地理通)
- 【2016高考全国卷地理】走进全国卷1中的剑麻王国
- 权威发布2020山东新高考地理试题及答案
- 高中地理的基础知识点合集
- 高考全国卷一容易文科生反驳除了数学其他都很难尤其地理
- 2018高考全国卷文综评析
- 中国人对红木文化亦是有着独特的民族情结
- 2018江苏高考地理高频考点精讲专题十高频考点
- 2023年山东高考选科大数据的是地理
- 高考地理条重点难点汇总糊墙上每天看基础全掌握
- 高考各科满分是多少高考怎样提升成绩
- 2017贵州高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17高考地理试题及答案解析汇总
- 2014年高考地理考试大纲解加强地知识
- 高中地理答题模板学会你也可以考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