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指导

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地理

地理

【高考地理常】这是一道物理题还是地理题附气候专题超全总结

深受高中生欢迎的高考学习指导网站2024-05-04地理19江苏高考地理真题
【高考地理常】这是一道物理题还是地理题附气候专题超全总结,19江苏高考地理真题,2014年高考地理热点,光线在不同密度的透明介质中传播时,传播方向发生变化的现象,叫做光的折射。入射光线和法线的夹角称为入射角,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称为折射角(地理一带一路高考)。许多有趣的光学现象都与折射引起的光

【高考地理常】这是一道物理题还是地理题附气候专题超全总结

  光线在不同密度的透明介质中传播时,传播方向发生变化的现象,叫做光的折射。入射光线和法线的夹角称为入射角,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称为折射角(地理一带一路高考)。许多有趣的光学现象都与折射引起的光线弯曲有关。某些时候行驶在高速公路上,会看到不远的前方路面上好像有一滩积水,车开过去后却发现路面干燥,没有积水。这些“积水”实际上是由于高速公路上方的空气存在密度差异,使天空向下传输的光线因折射而发生弯曲,将天空的像“倒映”在了路面上而形成的。这种现象和沙漠中的海市蜃楼成因一致。乙示意沙漠中海市蜃楼形成过程中光线的折射路径,丙示意沙漠中海市蜃楼的形成过程。如丙沙漠中的海市蜃楼是光线向下传输时因发生折射而向上弯曲形成的,因此我们看到的海市蜃楼虚像位置往往低于实际物体,这种海市蜃楼叫做下蜃景。与此相反,还普遍存在虚像位置高于实际物体的海市蜃楼,叫做上蜃景。

  1判断高速公路多现“积水区”的季节,并说明此时高速公路上气温垂直分布特点。

  3海面也是海市蜃楼的多发区域,海上海市蜃楼出现时往往伴随着雾气。试分析雾气形成的原因。

  2沙漠地区晴天多,夏季太阳辐射强,沙子的比热容地理高考提答题术语,吸收太阳辐射后迅速增温,因此沙漠近地面空气温度较高;沙漠近地面空气受热膨胀,密度变历年地理高考真题试卷全国卷压轴,而沙漠上层空气温度较低,密度相对较大;光线自上而下由密度较大的空气进入到密度较山东省新江苏地理高考大题答题技巧题的空气,折射角变大;当折射角增大到一定程度时,发生全反射而向上照射,形成下蜃景。

  3海上水汽含量丰富;海市蜃楼出现时海面温度低,近海面的空气温度低,水汽析出;海上空气下冷上暖,大气稳定。

  1. 纬度(无敌高考地理):气温由低纬向高纬递减(2014江苏地理高考)

  2. 大气环流(2017高考地理一卷):气流性质与来向对气温的响靠近冬季风的源地,气温低;受来自高纬的气流响,气温低;

  2山间盆地、河谷气温较高同一热量带内,地形对冷空气起屏障作用,如:高大山脉阻挡,冬季风难以入侵;盆地地形,冬季不易散热

  1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受海洋(新高考全国卷二地理试卷)响大的地区,温差2015高考文综地理题平顶山风沙复习资料;受陆地响大的地区,温差大;

  3. 地形地势:凹地(高考地理)>凸地(2014上海高考地理);高原大于海拔低的平原。

  4. 下垫面性质:陆地>海洋;沙土>粘土、深色土>浅色土、干松土壤>潮湿紧密;旱地>水田。

  1. 纬度:低纬2014高考江苏地理,高纬大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越大,昼夜长短的年变化越大,因而气温的年较差越大;低纬相反;

  1.纬度:纬度低,正午太阳高度角大,太阳辐射强度大(高考地理大题答题模板);白昼时长长,光照充足

  2. 海拔高度: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辐射强(高考地理)

  1气压带、风带:低气压带控制区降水多,高气压带降水少;西风湿,信风干,而大陆东岸因信风来自海洋上,带来水汽,降水较多;

  2地形类型:平原利于水汽深入,盆地、谷地地形封闭,高原地势高,水汽难进入

   3山脉走向:与气流方向平行,有利于水汽深入;与气流方向垂直,阻挡水汽深入

   3. 海陆位置:距海近,受海洋响大, 水汽充足,降水多;距海越远,受海洋水汽响2013高考地理四川,降水少。

   描述模式:从向*递减或递增;*地区降水多,地区降水少;降水空间差异大(高考地理茶树)。

   因为四川盆地水汽多且不易扩散,多阴雨天气。那里的狗不常见太阳,看到太阳后就觉得奇怪,就要叫。

   雅安位于四川盆地西缘,地势北、西、南三面高,东部较低,形成了喇叭形的地形;来自印度洋和太平洋的暖湿气流在此集聚,遇地形抬升形成地形雨。

   1夏季不热是因为地处云贵高原,海拔高,气温较低,冬季不冷是因为处在准静止锋的暖空气一侧,天气晴朗,所以冬暖夏凉。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2一旦下雨,云层削弱太阳辐射强,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气温迅速下降。

   新疆地区河流以高山冰雪融水补给为主,白天温度升高,大量积雪、冰川融化,形成洪峰;夜晚气温降低,冰川消融量减少,洪峰消退。

   锋面雨带的移动规律是:五月,登录东南沿海一带;六月,雨带移到长江流域以后,在江淮地区摆动一个月左右,形成梅雨天气;七月上旬,雨带开始向西向北推移,七、八月份到达华北、东北等地,由于降水强度大且集中,引起夏涝,此时,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伏旱天气六、七、八月西南、两广地区还受西南季风的响;九月,雨带南移,至十月我国雨季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