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高考改革方案出台历程2010年方案被搁置
揭秘高考改革方案出台历程2010年方案被搁置
从19年恢复高考以来,我国对于高考所做的改革一直从未停止。从全国统一试卷到全国多份试卷,从单一选拔到多元录取……回溯年间高考制度演变,一直在争议中变革和前行。昨天,随着《高考笔记历史》正式发布,新世纪高考改革的各项思路已逐渐清晰,一项更为全方位、系统的高考改革正在渐次展开。
那年夏天,前教育部长何东昌上书中央,痛陈应试教育之弊,在的亲自批示下,由教育部、中宣部等多个部委牵头组织启动了素质教育大调研。其中,由时任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谈松华牵头的“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研究”是一个重要的调研内容。
在这次历时一年的调研中,由谈松华领衔的项目组先后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召开了11场专题座谈,听取了100多位专家学者,教育行政干部和大、中、小学校长对高考改革的意见,并对比了欧美、东亚以及我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高考改革实践,最终完成了《山东高考历史题目》。
这份报告提出:高考改革“应建立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分离高考承担的高中毕业水平考试功能;将社会化的水平考试纳入高考体系;建立中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社会服务记录,逐步实行以高考成绩为主的多元录取制度。”并将这一目标最终实现的时间定位在2020年。
2010年,教育部《高考历史题型》正式发布,“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成为高考改革的三大关键点,高考改革正式进入“窗口期”。
也在同一年,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成立,这是直接向国务院科教领导小组负责的咨询机构,委员会下设考试招生改革组。谈松华再次被任命为组长,其他组员还包括厦门大学高教研究所所长刘海峰、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等多位高考改革的专家学者。
从2010年底开始,考试招生改革组的专家团队,先后到上海、浙江、福建等16个省市进行调研,召开了近百场座谈会,内容涵盖16个议题,包括考试科目、备考选考、异地高考、分省还是统一命题等,并形成了16个专题、共计万字的专题报告。专家组在此基础上又起草了一个高考改革方案,但由于种种原因,方案在教育部党组会议讨论后被搁置,原因在于“分歧太大”。
进入2013年,在教育部的牵头下,新一轮高考改革方案制订工作再次开展,方案经过了数轮讨论,几易其稿,多方征求意见,在“文理分科”、“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纳入高考成绩”等重大改革措施上,各方争论很多,迟迟难以通过。
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出台,高考改革被纳入“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等多项具体化的高考改革措施明确被提出。高考改革方案出台已箭在弦上。
2014年全国两会期间,教育部长袁贵仁表示,高考改革方案已有初步意见,将力争在今年7月底之前出台。但直到7月结束,仍无消息。
8月29日,一则消息再次引起公众对高考改革方案的-新高考不选物理和历史当天,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历史考纲高考》等4份重要文件。
“这次会议释放的信号很明确:高考改革方案马上就要出台。”作为研究高考的专家,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刘海峰敏感地捕捉到这一信号。他认为,这次会议也将高考改革方案的出台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由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提交中央政治局审议,这在中国当代高考史上都是一个非常重大的事件。而在过去,考试改革方案基本由教育部牵头出台,采取单项推进,这次改革注定是一个全方位、系统的改革。
刘海峰的判断得到验证。5天后,《历史高考史实》正式发布。
我国的高考制度创立于19年,“文革”期间曾一度中断。19年,在的直接主持下得到恢复。全国0万考生一起,走进了阔别11年之久的高考考场。当年共录取了27.2万人,高考录取率仅有4.8%。19年,又有0万人参加高考,录取率仅为7%。两次总计11余万人的招考创下了中国乃至世界考试史上的纪录。
当时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上大学意味着成为国家干部,农村娃可以吃上所谓的“商品粮”。于是,成千上万的学子,浩浩荡荡地争过“独木桥”。但由于当时我国高等教育刚刚恢复发展,教育资源稀缺,高校录取能力十分有限。
此后的19、19两年,高考录取率依然低于10%。直到19年,高考录取率才达到11%。
回溯高考改革30余年来,考试内容的改革一直在不断演变。恢复高考伊始,基本沿用“文革”前的考试办法,文理分科。由于准备工作来不及,19年的高考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命题。文理两类都只考政治、语文、数学,文科加考史地,理科加考理化。
在恢复高考的最初几年,外语在很多省市并未列入总分,而是作为录取重要参考。
19年9月,英语正式被列入高考主考科目。此后的几十年里,英语成为了必不可少的考试科目。
在20世纪年代中期以前,高考基本上是沿用传统的考试方法。针对高考传统的命题方法和考试方式的缺陷,我国从美国引进标准化考试。19年首先在广东省进行了英语、数学两科的试点。19年,这项改革试验扩大到语文、数学、英语等5个学科,英语科则扩大到全国17个省(2017历史高考答案),涉及100万考生。
经过由点到面的改革实践,19年原国家教委决定将标准化考试在全国推行。
作为一项全国统一考试,在人们的印象中,高考改革似乎始终未能触及“大一统”的格局。而事实上,恢复高考后的30余年间,对统一考试、统一招生方式的改革探索始终没有停止过。
19年,我国开始保送生的试点,即由中学推荐,高等学校考核同意,免予参加高考,直接进入高校学习。20世纪年代初,保送生计划人数曾一度扩大。但保送过程中出现了中学为了提高历史大事年表高考必记大学的升学率,“推良不推优”的倾向,出现了申报作假、干部和教师子女保送比例过高等现象。19年教育部规定,全国所有保送生都必须参加综合能力测试。
继19年上海、浙江先行试点普通高中毕业会考后,19年7月,原国家教委决定在全国试行高中会考制度,并在会考的基础上改革高考招生制度。
当时,教育部门已经注意到,由于一些地方和教育行政部门对考试结果使用不当,高考升学率成为评估学校、教师和学生的2017高考历史高考答案依据,片面追求升学率现象突出,一些学生偏科严重,高考客观上承担了对高中教育教学有偏颇导向的责任。
此后,湖南、云南、海南三省于19年进行了在高中会考基础上减少高考科目的改革;19年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实行了会考后的高考“3+2”科目组设置方案,即语、数、英三科为必考科目,文史类加考政、史;理工类加考理、化,每科满分原始分1分。
在“3+2”高考科目改革8年后,19年广东省率先探索“3+X”高考科目改革方案。语文、数学、外语三门为必考科目,“X”是在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中选择1-2科。此后,各省陆续实施的“3+X”科目方案是“3+文科综合/理科综合”,少部分省市实施的是“3+大综合(高考历史分数)+1”方案。
北京市教育考试院副院长臧铁军认为,“3+X”科目改革的实施,在客观上改变了以往全国一张试卷、一种高考模式的状态,多样化的高考模式初露端倪。这一改革对考试内容改革起到了前所未有的推动作用。
2000年,教育部决定实施分省命题,上海、北京率先单独组织高考命题工作。同年,北京、安徽等省区市试行春季高考改革,一年举行两次高考,试改变“一考定终身”的格局。但改革带来的新问题也接踵而至。实行春季高考后,由于参与招生的学校和专业都不理想,以致考生积极性不高。在2004年内蒙古率先取消春季高考后,安徽、北京也相继选择退出。
与此同时,参与自主命题的省份也在逐年扩大,截至今年已有16个省市区全部或部分实现了自主命题。
统一考试的格局被打破,统一招生方式也在试破冰。在连续两年多所学校试点的基础上,2003年教育部在北大、清华等22所高校扩大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高校在自主考试与面试的基础上进行初选,入选考生参加全国统考,成绩达到学校同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以上的可以由学校决定录取,招生比例为学校年度本科招生计划的5%。2006年,全国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高校扩大到所大学。这项改革使高校有了更多的招生自,扩大了不拘一格选拔人才的操作空间,同时对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有着积极的导向作用。
抗战胜利周年谈财政透明百度世界大会逃犯越狱监控频乌克兰和平计划央企薪酬改革哈尔高考蝶变历史港姐冠军起底百度推“直达号”中戏新生军训照高考改革意见发布一汽反腐风高考蝶变历史谈“偶遇”白云 任润厚被免职央急速裁员
相关文章
- 高考30年高考见证了历史
- 吉林2017高考文综全国卷二地理历史政治真题试卷题目与答案
- 2021年高考有这几个历史首次
- 2017四川省高考历史试卷
- 2019年高考历史试卷及答案(高考历史题目及答案)
- 刚刚2021湖南高考分数线分
- 高考历史复习策略
- 江苏2高考改革历史科目不再评级可惜白湘菱等不到了
- 2017年高考历史之周年大事记这些你一定要知道
- 也会以自我为中心高考历史文档
- 试题解析刘娟2021年高考历史全国乙卷题解析
- 高中历史高频考点全汇总建议收藏打印
- 2024年高考押题作文导写(高考历史总结)热点话题审题立意范文+点评
- 平时的时候我们就可以经常吃一些玉米的
- 她经过多次多方与其沟通与交流
- 一起来做高考历史题(高考历史怎么复习)
- 2017高考全国三卷(今年高考作文历史)
- 黄花岗起义的历史意义和结果
- 上升为国家战略并同时强调
- 江苏2016高考历史真题及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