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指导

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语文

语文

《高考语文浙江2017》被全国语文高考乙卷阅题选用作者我当年也通过高考改变人生

深受高中生欢迎的高考学习指导网站2024-02-12语文2012江西高考语文
《高考语文浙江2017》被全国语文高考乙卷阅题选用作者我当年也通过高考改变人生,2012江西高考语文,2017高考语文难,“我今年已经多岁了,没想到还能有机会和高考联系到一起。”6月6日,安徽作家曹多勇说。据教育部教育考试院介绍,曹多勇的微型《高考语文浙江2017》,因为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坚韧不拔的精神,被选

《高考语文浙江2017》被全国语文高考乙卷阅题选用作者我当年也通过高考改变人生

“我今年已经多岁了,没想到还能有机会和高考联系到一起。”6月6日,安徽作家曹多勇说。据教育部教育考试院介绍,曹多勇的微型《高考语文浙江2017》,因为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坚韧不拔的精神,被选用为全国高考乙卷类文本阅材料。

这篇原文写的是什么内容呢?北青报2017浙江卷高考语文多勇发来的原文获悉,德贵是一名生长在淮河流域大河湾地区的老农民,种植着一片河滩地,由于早年间淮河不定期涨水,德贵先后种植的黄豆、绿豆、麦子等因为土地泡水颗粒无收。虽有家里人的劝说,但德贵表示:“俺见河滩地长草就像长在俺心口窝,痛得夜夜睡不着觉呀。”

中介绍,德贵常常带着自己的犁和牛下田,“人老,牛老,犁也老。”在耕种时,德贵不但跟牛说话,甚至还要对犁说话:“俺知道你榫眼咧着嘴,不湿润湿润水,你准散架。”“德贵、牛,还有那只淹没水里的犁构成一幅温馨的田园。”

尽管如此,德贵却在淮河水中看出了河水泛滥的迹象,刚刚撒好黄豆种子不久,淮河水便涨了上来。河水淹没了黄豆地,面对辛苦化为泡,德贵说:“俺是一棵会挪动的庄稼,你们想淹也淹不住。”就这样,淹了种,种了淹,德贵从夏天忙到了寒冬腊月。

天冷起来了,德贵知道这时的地下不去犁,就自己到地里,踩碎地上的碎冰,开始种荞麦。虽然寒气逼人,但德贵并没有放弃,“这天,德贵回家烧两碗姜茶喝下肚,便躺床上睡起来。梦里的河滩地绿油油长满一地的好荞麦,长呀长呀一个劲地往上长。”

教育部教育考试院在6月6日发布的2023年高考语文试题评析中表示,《高考语文作文》的主人公德贵在得不到众人理解且多次失败的情况下,仍然坚持耕种河滩地,既反映了中国农民对土地的深厚情感,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坚韧不拔的精神,引导考生思考“志不求易,事不避难”的道理,自强不息,无惧失败。

曹多勇:我还是很惊讶的。《今年高考语文作文题目》是我大约10年前创作的作品。我是19年出生的,如今距离我儿子高考都过去很久了,没想到我还有机会再一次和高考联系在一起。

曹多勇:这部是基于我父辈真实经历创作的,我出生在淮河流域的大河湾村,我们这里有一部分地是被河堤围住的,另有一部分土地就是中提到的河滩地,由于当年淮河不时泛滥,在这里种地面临着颗粒无收的风险,但农民们仍会努力地在这些河滩地里劳作,人们会像里那样,根据季节的先后,先种黄豆,再种绿豆,最后种的就是荞麦,这样的场景在我小时候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童年记忆是一个作家的创作题材,我小时候所经历的那些事,都慢慢地成为了我的素材。

曹多勇:德贵身上的一些特点来自我的父亲。我小时候,家里就会一年一年地在河滩地上种地,那时我不理解,都要淹水了干嘛还要种?没有指望的事为什么还要做?

可我父亲就说:“地不种怎么能行?”他一辈子种地、养牛,到了岁的时候还在喂牛。

曹多勇:那时候时常要注意水位上涨,一旦上涨可能所有劳动都白费了。但人们就在这样的环境下,尽力去种地。此外,中提到的人与犁、耕牛的感情也都是当时情景的写照。

随着淮河治理得越来越好,如今在河滩地上种田已经几乎不会再面临颗粒无收的风险了。

北青报:你是约10年前创作了这篇,当时让你写下这些故事的动机是什么?

曹多勇:我当年之所以要将这些故事写下来,也是希望将我们父辈做过的这些事情,还有他们对于土地的热爱记录下来,传达给更多的年轻人,让大家记住祖辈的这些经历。

这次被全国高考乙卷选用,对我而言也是个惊喜,能够有机会让更多的年轻人接触到这些故事,对于我们作家来说也是很欣慰的。

曹多勇:我生于19年,出生长大的农村四面环水,较为闭塞。我的父母也不识字。我小时候放寒暑假就会帮家里种地。初中时,我离开村子,到了附近煤矿开设的学校就,升高中时经过激烈的竞争,进入到了淮南市一所重点高中。那时候,全市学生竞争200个这所重点高中的招生名额,我们学校就2个同学考了进去,我是其中之一。

经过高中的学习,我参加了高考,成为了村子里的2012语文高考个大学生。那时候家里觉得我要能大学就全力支持,不行的话也做好了回家乡种地的准备。我高考一结束就回家帮忙种地了,忙了一段时间后我被淮南师范学院数学系录取了。

大学毕业后,我被分配到当地的一所陶瓷厂工作,在这里我接触到了不少热爱、艺术的人,从此走上了创作之路,至今已有二三十年。

北青报:你会去尝试挑战根据你的出的高考题么?你觉得什么样的学生可能更能从你的作品中受益?

曹多勇:我会考虑去看看题目,但我不会尝试去做。写作和高考答题还是两回事。

《高考语文必背》创作时,我就希望传达出中国人对于土地的爱,我觉得用它出题的话,那些对于人性有关怀的学生会更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