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语文试题有何特点多位专家点评
2023年高考语文试题有何特点多位专家点评
今天中午,202山东语文高考答题年高考语文科目考试落下帷幕。今年高考语文试题有哪些特点?命题主要考察哪些方面?教育部教育考试院发布北京大学教授陆俭明、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申继亮等多位专家点评意见。/p>
一是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习。立德树人,德育为先。德育重在有国家意识、家国情怀和爱国情操,试题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体现德育、强调德育。同时,立德树人还要培养学生有世界眼光、时代意识、探索精神,试题在这方面做得很好,设计时强调很多问题是关联的,引导学生不要只看一个方面,这有利于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与培养。
二是试题设计比较科学。在题型方面,今年试题中的主观题占到一定比例。这是对的,对减少机械刷题会有效果。在素材方面,覆盖比较全面,古今中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都有,不偏重于哪一方面。在考查点上:一方面重知识,考查学生知识掌握得到底怎么样;另一方面更重能力,对阅能力、表达能力都有比较深入的考查,特别是考查阅之后的表达能力。此外,今年试题强调运用,如词语的运用、句子的运用,这一点我也很认同。
三是试题导向很好。今年试题做到了既考知识,又考能力。知识也好,能力也好,都要求学生勤书、多书、好书。哪个学生做到这三点,那么作答今年的高考语文试题一定能取得好成绩。考试是指挥棒,今年的试题对中学语文教学能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
我从高中课程改革、教学改革和高考改革三者关系角度谈几点感想。党的十八大之后,教育部于2014年启动了新一轮课程标准的修订。2017年,对标对表党的十九大,完善后的课程标准正式发布。课标是高考命题的依据。发布后的这几年,高考命题改革与课标改革推进高度一致。高考命题具有高难度、高风险、高敏感的特点,同时也具有高价值。出什么试题,一线教师都会研究。命题是一项艰巨任务。好的试题,不能仅把考试作为工具,还要转向育人载体,这样才能发挥好指挥棒的作用。今年的试题总体质量很高。
一是与课程改革、教学改革的理念相一致。我们一直在强、考、评的一致,命题是把关最后一公里的关键环节。新修订的课标,特别强调核心素养,把中央的要求、党的教育方针细化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每个学科又细化为学科核心素养。语科有四个核心素养,分别是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试题紧扣四大核心素养。试题素材充分强调思想价值,使用了习的讲话,作品体现出劳动教育的重要性,等等。注重考查关键能力,而不是记硬背,很多试题都对高阶思维能力进行考查,依靠记忆是回答不上来的。还有考查必备品格,这是非认知因素,包括探究精神、批判性思维等,试题对这方面也有所考查。从课标到教材到教学到考试,核心素养是前后贯通的。
二是与教学内容关联。试题材料的选择和高中教材内容有密切关系。语文命题很难,出书上的原文肯定不行,完全抛开教材也不行,会造成语文教学难度不断提高。今年试题特别强调与教学规定内容之间的关系。这释放出明确的信号:一线教学首先要把教材念透了,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拓展,而不是盲目扩大范围,仅把教材当作一小部分内容。比如鲁迅的作品、沈从文的作品、《上海语文高考》等都是教材里的重点内容,在试题中有很多体现。
三是强调任务的综合性。以前考试考零散的知识点比较多,现在越来越强调任务的综合性。这是《2013高考 语文》强调的,体现了实践导向、实践理念。现实生活中解决任何问题,都不能依靠单一知识点完成。这几年试题一直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比如说新课标Ⅱ卷的现代文阅Ⅰ,材料一是习关于调查研究的讲话,材料二是社会学家费孝通的学术文章,两则材料都在讲调查研究,但侧重点不同。第5题打通两则材料,学生要对两则材料进行分析比较才能作答,这不是靠记硬背能回答的。今年的作文题,也体现了对学生多思维角、综合运用知识等能力的考查。面对这样的语文试题,学生确实要减少机械刷题,多阅、多思考、多实践,才能真正考出好成绩。
这份试卷给我的高考语文古诗词必背印象是,培根铸魂在试卷中体现充分。高考以试题的形式回答“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而且,与政治等其他学科都不一样,试题带有鲜明的语科特色,在语言文字运用情境中育人,表现得非常明显。
我常年从事教材编写工作,今年试题全面深入关联教材,也令我印象非常深刻。在一线调研时,很多高中教师会问:教材里的这个内容高考会考吗?整本书阅单元里的《浙江语文高考》《高考语文一卷答案》高考会考吗?今年的试题让一线教师感到安慰,也给了他们信心,因为试题与教材的关联在试卷中随处可见。
一是显性、可见的关联。首先是和教材选篇的关联,不仅和高中教材关联,甚至和初中、小学教材都有关联。比如新课标Ⅱ卷的类文本,学生会感到非常熟悉,作者沈从文是教材里有的,题目是语文高考全国卷,初中教材里也学过鲁迅的《2017海南高考语文》。学生作答起来有亲近感,会感到命题很友好。第7题的2013语文高考试卷个选项也都和教材选篇相关,其中的B选项提到传统白话的写作手法,在初中教材中有一个单元专门讲传统白话,高中还有《2017高考语文难》整本书阅。新课标Ⅱ卷的语言文字运用Ⅱ,选自老舍的《江苏高考语文作文》,这是初中推荐的整本书阅篇目。除了指向选篇的关联,还有些指向教材里那些看似不会考的内容,这也是一线教师非常的问题。比如教材中介绍家乡文化生活的设计,很多教师会质疑,高考会考这些吗?今年新课标Ⅱ卷的现代文阅Ⅰ是关于调查研究的。同时,在家乡文化生活这个单元共设计了3个活动,其中的一个就是通过调查看家乡的现在。新课标Ⅰ卷信息类文本阅《高考语文》,而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在教材中有一个专门单元。一线教师看到这些试题会感到很欣慰,也不会再质疑是不是教材有什么就不考什么。
二是隐性的关联。这一点也很重要,要让一线教师认识到,不能把课文掰开了揉碎了之后一点点塞给学生。试题体现了和课程观念的3种关联,一是整合,二是情境,三是典型任务。比如:教材里的多文本阅在试题中表现为复合文本的使用;教材强调整合,新课标Ⅱ卷作文试题就是写结合类试题,打通和写;教材强调情境,全国甲卷语言文字运用题要求考生借鉴第三位教师的讲法给星球小学的学生讲一个成语、列一个提纲,让学生变身为小老师,情境、典型任务都在里面了,题目中给出的3个成语也都是小学、初中、高中学过的。
总体来说,高考语文试题和教材的关联,显性部分让一线教师很高兴,但更要隐性的内容。教师只有吃透了,才知道教学往哪里走,该怎样引导学生。
海南2017高考语文,关于命题理念。试题落实了《高考语文浙江》对新高考理念和对任务、情境、题型的要求。一是设计典型任务,考查关键能力,可圈可点。不少试题体现出综合性、开放性和探究性,对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很关键的。新课标Ⅱ卷现代文阅Ⅰ,要求学生对两则材料中重要概念的共性和差异进行比较、梳理和分析,这是对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的考查。全国乙卷类文本阅第9题,要求学生写短评,这也是课标学习任务群中明确规定的。新课标Ⅰ卷的现代文阅Ⅰ第4题,要求学生思考西方媒体在报道时使用了哪些“竞争性真相”,试题设计直接指向创新人才素养要求。二是情境的类型多样,指向真实生活。全国甲卷语言文字运用题,把文本语境和学生语文课堂上的学习情境、生活中语言的运用情境很好地结合在一起。第20题对思维品质和结构化经验要求很高。今年的4道作文试题都很好地指向了课标中的典型情境,学生看到不会懵,都是他们已经在思考或者应该思考的,做题过程中会唤起生活经验,就像“熟悉的陌生人”。三是文本覆盖面广。试题的文本类型涉及古今中外,文本体裁多样,文本难度控制得很好。文本关联到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体现了一定的专业性,但不需要学生具备很深的学术知识;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但既不是过于独特的个人化经验,也不是抽象的。文本组合方式非常多元。全国甲卷名篇名句默写第3小题,指向中华2017年语文高考卷传统文化的传承,将花和雪关联起来,在整合关联上向前迈进一大步。新课标I卷名篇名句默写第3小题,要求学生在生活情境中真实运用积累的名句,体现了语文知识的价值所在。
第二,关于命题技术。试题追求科学规范,全国卷一直做得很好。今年在人文关怀上做得更好。4道作文题“瘦身”了很多,题干更为简洁,开放有度,给学生善意温馨的提醒,是会给考生答题带来亲切感的题型。
总体来说,今年试题是一道靓丽风景,为选才提供很好的样板。高考三大核心功能-2017高考题语文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在今年语文试题中体现得很充分。学生作答不仅是接受检验的过程,也是成长的过程。
相关文章
- 速来围观2017全国高考语文作文题汇总看你会不会
- 2022年高考英语次考试成绩5月9日可查
- 【2013高考 语文】2023年新高考III卷真题及部分答案
- 2020湖北高考语文作文精选范文
- 2009年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浙江省高考语文)
- 2023年高考语文试题有何特点多位专家点评
- 2012年江苏高考作文题忧与爱
- 拥享海棠湾缤纷繁华的配套
- 2017年浙江高考试题语文【2011天津高考语文】
- 2011年江苏高考分数段统计表(高考语文全国一卷)
- 一次买了两只乌鸡
- 2017北京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 【2010高考语文】2020全国三卷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 2017年四川省高考语文作文范文精编版
- 新娘婚礼与考试同一天校方提供更衣室
- 2017年河南高考作文题出炉
- 在家具审美做工要求结构牢固性等方面却相去甚远
- k语文高考试卷年新高考山东卷语文真题试卷【2015年高考语文作文】
- 2015高考英语试卷答案(高考语文卷子2017)
- 2017年北京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汇总【高考语文作文多少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