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指导

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历史

历史

关于19年高考的历史事实

深受高中生欢迎的高考学习指导网站2024-02-22历史高考热点历史
关于19年高考的历史事实,高考热点历史,历史高考三卷,我是19届高中毕业生,19年参加高考并被高校录取,高考前后都是教师或教育工作者因而对教育领域的事件自然而然地与留心。19年的高考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随后的19年高考也具有重大意义。现在,

关于19年高考的历史事实

我是19届高中毕业生,19年参加高考并被高校录取,高考前后都是教师或教育工作者因而对教育领域的事件自然而然地与留心。19年的高考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随后的19年高考也具有重大意义。现在,事情已经过去了年之多,有一些人对这两次高考有一些模糊或不正确的印象,我作为亲历者和工作者,将其有关内容梳理如下,以使这两件大事的历史面目清清楚楚地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19年的恢复高考是一个值得万般珍记的历史事件。恢复高考是高等教育战线拨乱反正的重要标志,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起点。它对于重建社会的公平与公正,对于在全社会重新树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尚,对于推进新时期中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向前发展均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与此同时,它对于推进中国教育制度的重建与创新也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之所以讲“恢复”,是因为高考在文革中被批判为资产阶级教育路线年之久,代之以“推荐”的办法,产生了很多弊端。

那是19年的深秋,晚上我正坐在大队门前的广场上准备看电。放映前大队的大喇叭广播了:中央决定可以考大学了,想报名的明天到大队报名。听到这个广播,我连电都看不下去了,急忙去大队找报纸。颤抖的双手看罢报纸上的新闻,真是百感交集。

是力主恢复高考,且必须在19年就开始。所以才有了中国教育史上高考有历史的冬天里的高考。

19年一复出,即着手整顿科学和教育战线的工作,首当其冲的便是改革大学招生制度,恢复各大高校统一考试招生的办法。

10月12日,国务院批转了《高考真题历史》,对招生对象和条件、招生办法、考试和录取的流程及方式等都作出了明确规定,凡是工人、农民、上山下乡和回城的知识青年、复员军人和应届毕业生,符合条件,均可报考。10月21日,、《新高考选历史》、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各新闻媒体,均以头号新闻发布了恢复高考及其招生条件的消息。

1、报名条件:年龄25周岁以下高中毕业均可报名,但特别提出“要注意招收19、19届高中毕业生”,对他们的年龄放宽到不超过30周岁。

有的文章误以为高中老三届都可以参加19年的高考,这是不准确的,19年是不允许19届即老高一的学生参加高考的,且对于老高三高二的学生也是“注意招收”而已。我入学后,因为是师资班,清一色的19、19两届,只混进了一个19届的,他是开了假证明报考的。那个时代人老实,其实由于文革的原因,老三届都没有毕业证,很好作假,只是那时不管是学生还是老师,绝大多数都不愿意或不敢做假。

国务院文件中“注意招收19、19届高中毕业生”,这句话让我很费解,咨询了很多人,当然都是普通的干部教师等等,大家都不理解文件语言,多数人解释为“重点”,理由也很充分:你们基础多厚实!其实,大家都没有理解正确。

这里值得指出的是,有些文章说全国的考试时间是一致的,都是12月某日,这是不准确的。实际情况是,各省市、自治区的考试时间是不一样的,但基本都是在12月中旬,请参考下面的片资料。

报名条件中关于19、19届高中毕业生的年龄问题,的原则是年龄可以放宽到30岁。事实上,按当时7周岁入小学一年级的政策,19届高中毕业生的正常年龄是19年出生的,因为解放初期,农村很多学生入学晚,所以还有19、甚至19年出生的,到19年高考报名时,多数人已经超过了30岁。所以报名年龄有所放宽,但也有限制。据我所知,19届的年龄放宽截止到19年10月某日可能是20号,公布高考决定的那一天,超出者不能报名。我的一位后来的同事,19届高中毕业生,19年出生,但生日在9月份,所以不能报名。

一切归于时间紧迫,可以节省录取时间。我填写的三个志愿依次是清华大学建筑学、河北师范大学数学系、廊坊师范专科学校数学系。之所以这样选择是因为:福建高考历史志愿是当年上高中时的理想和志愿,19年没有实现,19年也要为理想而奋斗,明知考不上是大概率事件年龄和政治条件都是劣势,只有考试成绩可以一搏,但上天终于给了我可以在高考志愿书上填写这个学校名字的权利,考不上也不后悔。第二三志愿是因为招生政策中有一条:“民办教师报考师范院校,毕业后继续当老师,工龄可以连续计算”。

我当时是代课教师有编制长期的,教语文,但没有报文科,还是选择了当年上高中时的理工科。一是被“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老观念支配,二是我在高中期间文理均衡,虽然多年没有接触高中数理化,但底气还是很足的。

政审包括两大方面,一是考生家庭出身和直系亲属、社会关系的政治情况,二是考生自己的现实表现即鉴定。后来我从当年从事招生工作的同事口中得知,政审分为三类:一类可以录取任何院校,二类保密或重要专业不得录取,三类不宜录取。

体检也在报名后进行,要在工委公社以上县以下的机构院以上的疗机构进行。血压 、心脏、肺部透等,一般常规检查。不知道我和妻子两个人为什么又重新去了20里地以外的工委院又查了一次,主要是量血压。

3、中专中技中师同时恢复招生考试,但考生不可兼报,考试时间内容也不相同。

河北省的中专考试是由地区组织实施的。当时还没有市管县体制,河北省最早实行市管县体制的是唐山地区,19年,原唐山地区划分为两个市,唐山市和秦皇岛市。秦皇岛市代管原唐山地区的昌黎昌、抚宁县和卢龙县,外加原承德地区的青龙县。中专考试的时间是高考过后,由各县组织阅卷登统,地区统一录取。我参加了县里的阅卷工作,集中在一所县办高中。我负责阅政治试卷,有些考生的答案叫人啼笑皆非。比如:论巴黎公社的失败原因,有人竟然答出“没有学大寨”这样的奇谈怪论。阅卷的第三天,我家突发火灾救援及时,但损失也不小,县里接到报告,让我中途返回,那是19年的12月27号。

我所在的那所社中,民办教师中,有三人被唐山地区所属的中师录取,其中昌黎师范两名,滦县师范一名。他们都是近几年的高中毕业生五二二学制,我初中时的学生。

河北省17年的高考定在了12月15、16、17日三天。17日是艺术外语类的加试 ,与多数考生无关。

我特别记得,12月15日,隆冬季节,天却下着小雨。我冒雨参加了高考,更加难以忘怀。

理工类:语文、数学、政治、理化,共四科,每科满分100分,总分400分。理工科数学有一道附加题,10分,是高等数学范围的微积分的内容,超高中教材。我们考场没听说有人做出此题,本人一样。

6、试题难度。河北省的试题,以数学和理化为例,今天的高中毕业生绝大多数可以不费吹灰之力答出满分,所以有人耻笑17级大学生的水平。这是以一种主观主义的方式看待历史,缺乏客观性。

第二、从国家公布恢复高考到考试,之间总共不过多天左右的准备时间,对于大多数考生来说,只能在业余时间复习功课。比如我们夫妻两个,白天要上课,晚上还要在办公室坐班备课。觉悟告诉我们,即使工作时有空闲,也不能复习备考,必须免去瓜田李下之嫌。我们都是每天晚上下了班,孩子入睡后,才拿出高中教材复习功课。对于19和19届高中毕业生来说,文化知识已经荒废了11年之久,对于其后的历届学生来说,要么只了小学五六年级,要么是在“5、2、2”的学制中,在一片革命的氛围中“毕业的”,并非他们智力不足,确实是“荒芜”了头脑。所以试题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值得称道的是,为了选拔高考历史题目及答案人才,考虑到个别人的实际水平,河北省的数学卷还有一道超纲题。

第三 、高考是选拔考试,而非水平考试。所以不能简单地以试题难度论大学生水平。现在高考试题越来越难是好现象吗?想当年,我在全唐山地区的宝塔尖中学上高中,大家都从来没有像如今的高中生那样卖命学习过,每天都是轻轻松松快快乐乐地上课、体育锻炼、课外活动,光体力劳动每学期就是两周,哪怕是高三的最后一学期。那时的高考试题普遍难度不大,人才不是照样培养吗?

对于我来说,感到所有科目的试题都很正常,因此答题也很从容,数学甚至提前交了试卷,因为检查了一遍又一遍,除了那道附加题根本无需思索之外,坐在那里也没什么事情了。我前面的几位交卷更早,开考半个小时的时限一到,他们就抬起一直趴在桌子上的头,交了白卷。

17年高考几乎全部按文革前的制度进行,不公开考试成绩,考生只能坐等结果,是否被录取,只知结果,不知原因。

17年底,虽然已经一年多了,但是“两个凡是”依然占据主导地位,“阶级斗争为纲”还是指导思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19年底才召开的,所以17年高考录取,考生的家庭出身依然在政审中占据重要因素也就不足为奇了。

我有三个小学同学,分别在三个学校上高三19届,都参加了17年的高考,但全部落榜。王同学,高中与我同班,家庭出身不好;张同学,父亲有经济问题;魏同学,家庭出身不好。

但是,与文革期间推荐上学相比,“唯成分论”的现象在17年的高考录取中有了极大改变,本人就是一例。我的家庭出身也不好祖父一辈,但却在17年被录取,尽管不是高考年历史志愿的清华大学。以后我从确切渠道准确得知了自己的高考成绩,平均分,县里安徽高考历史最难数学卷。落榜清华,可能的原因很多,年龄、成绩、政审都有可能。但我最终还是被录取,而不是绝对的被拒之门外。

17级的大中专学生,都是19年3月份或稍晚入学,这也是中国教育史上的特例,级年入学。所以,19年毕业了两批恢复高考后的大学本科毕业生,开春一批,秋天一批。

19年春天,召开了全国科学大会,会上同志代表提出了两个重要观点:科学技术是天津历史高考生产力、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历史新高考一》风靡全国,陈景润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

19年,高考制度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在高考制度改革中开创了诸多先例,具有里程碑意义。

不仅继续招收所有老三届毕业生这次包括了19届,还扩大到所有知识青年等,具有同等学力的人,也就是说,高中没有毕业的学生也可以参加高考。举两个实例:

甲、老郑,19年高中毕业,参加了当年的高考,落榜。19年再度进入考场,被师专录取。

已、小庞女,19年在“五二二”学制的高一,也就是8年级学生,因学习优异,学完了高中课程,参加了19年高考,被河北师大数学系录取,19年秋毕业后成了我一个教研组的同事,大学本科毕业不到20岁。一天我跟她开玩笑说:“小庞,你说上哪儿去说理?咱们都是一天不落地上学,不留级不休学,你12年大学本科毕业,我14年半高中毕业六三三学制加两年半文革不毕业。你本科4年,我高中5年半,以后我就说我是高中本科毕业吧!哈哈!”

上面我提到的三位17年高考落榜的同学,又参加了19年的高考,结果是:王同学,唐山地区理科第三名,被吉林工业大学录取应用数学系师资班毕业后分配在长春市;张同学,被北京林学院录取,毕业后分配到河北省林业厅工作;魏同学,被唐山师专录取,毕业后分配在老家的中学当老师。

17年落榜后,对他们打击很大,认为此生再无出头之日,那我王同学是我和妻子的高中同学,眼巴巴看着我们夫妻都被录取,内心更是难受。当19年的高考机会再度降临时,他们的心情可想而知。为了确保录取,他们的志愿选择就是“考上”。王同学见我录取的是师资班,所以他也报师资班。张同学分数不高,所以就选择冷僻偏僻的地方,于是填写了“云南林学院”,谁知道接到录取通知书却是“北京林学院”,原来那云南林学院是北京林学院文革中外迁到云南的,现在又回北京了,张同学线年的高考,是录取率极低的高考。19年9月决定恢复高考时,起初预计报考者有可能达到2000多万人,原定计划招生20万人,录取率是1%。后来不少省市采取了地区初试,按计划录取数的2-5倍筛选出来,参加正式的高考,加上全国超过半数的青年根据自己的文化基础选择报考中专,结果19年最后实际参加高考的人数为0万。后来经提议,国家计委、教育部决定扩大招生,经过扩招本科2.3万人,各类大专班4万人,共扩招6.3万人,扩招比例达29.3%,最后录取了27.8万人,按考生比例来算,是20.5:1,录取率为4.9%。这是中国高考史上历史高考作文题目的录取率。19年也有扩招的举措,0万人报考,起初计划招生29.3万人,考后仍有大批比较好的考生不能入学,经过扩招11万人,总共录取了40万人,杨学为:《2019高考历史试卷》,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2、2页。录取率为6.6%。

因此,、级大学生,是一个多数人经历过上山下乡磨练的群体,是一个历经艰辛终于得到改变的机会的幸运的群体,是一个经历了最激烈的高考竞争后脱颖而出的群体,是一个大浪淘沙后特色鲜明的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