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指导

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历史

历史

30年高考的回顾与思考

深受高中生欢迎的高考学习指导网站2024-05-21历史历史高考复习
30年高考的回顾与思考,历史高考复习,江苏高考状元历史B,在人类历史的曲折长河中,有峡谷,有平川,有的时段波澜不惊,有的时段卷起惊涛骇浪。19年10月宣布恢复高考,就是中国教育发展史上的转折点,是一个响巨大的历史事件,它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和另一

30年高考的回顾与思考

   在人类历史的曲折长河中,有峡谷,有平川,有的时段波澜不惊,有的时段卷起惊涛骇浪。19年10月宣布恢复高考,就是中国教育发展史上的转折点,是一个响巨大的历史事件,它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和另一个时代的开始,其划时代的重要性不亚于19年以后的许多历史事件。

   高考的恢复,宣告终止了“文革”的错误政策。恢复高考在当时犹如一声号令,使全民的精神为之一振,使社会风气发生了根本的转变,它荡涤了“书无用论”、“唯成份论”的浊流,为百废待兴的中国大地吹来了历年高考历史阵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春风。恢复高考不仅提升了高等教育质量,而且使中国的人才培养重新走上了健康的轨道,在使中国社会由乱而治的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高考是在“两个凡是”还没有被打破的情况下恢复的,它的意义已远远超出了教育领域,成为扭转“左”的思想、破除“两个凡是”的典型代表,奏响了破除“两个估计”的陈旧思想枷锁、确立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序曲,成为否定“”的突出典型,成为全国思想解放的先导。因此,恢复高考,标志着中国现代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恢复高考给一批又一批勤奋努力、有才华的2021辽宁高考历史青少年提供了改变人生的机会。高考的正面功能与积极作用是以考促学,即促进学生努力向学,提高民族文化水平。考试制度的好处有不少,其中之一是求自己而不求他人。采用其他选才方式往往要求人,而求人最难,要看别人脸色,且成功与否操决于他人;考试则提供一个反求诸己的机会,能否成功主要靠自己的努力,因此考试选才能够促人向学、催人奋进。19年恢复高考以后,每年都有数百万青年学生参加高考,全社会的书学习热情在高考制度的促进下得以持续发展。恢复高考的最初两年,尽管试题不难,但有许多考生连最基本的题目都不会答。可是几年之后,试卷难度提高不少,从答卷反映出考生文化水平已大大提高,可见高考极大地调动了千百万青年的学习积极性,有力地促进了中华民族文化素质的迅速恢复和提高,被“文革”摧残的文化教育很快得到复兴。

   19年12月,中断11年之后首次举行的高考就像“冬天里的一把火”,使19年的冬天显得格外温暖。19年高考是一段匆忙写就的历史,是一段激动人心的历史,是一段注定要永垂史册的历史,是一个的历史传奇,是冬日里谱写的春天故事。

   在高考恢复30周年的今天,我们应该如何评价高考制度的是非功过?我认为,尽管高考有其局限和弊端,但总体而言,恢复高考30年来,通过高考的公平竞争,为高等学校选拔了千百万合格的学生,经过培养造就,许多人已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力量。中国二十余年来的经济起飞,与高考制度的恢复和不断改革密不可分。而且,高考制度还具有以考促学的功能,它在促进民族文化和教育水平,包括维护社会公平、社会稳定等方面,也起着巨大的作用。我们在看到高考弊端的同时,应充分肯定高考的积极作用。

   30年来,时代在变化,人在变化,但高考在中国社会和多数人心目中的地位却没有多少改变。尽管多年来出现许多对高考制度的质疑和批评,但高考依然似滔滔长江永不停息,成为迈向高等教育殿堂的必经之途。

   恢复高考30年来,高考在许多方面都实行了改革,高考科目、内容、次数、招生录取体制、命题方式(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以及技术环节都经历多次变革。但是,这些探索有的经受住了考验,有的则无疾而终。总体分析,与考试技术相关的改革,大部分比较容易取得成功,而制度性的改革往往历经反复,走过的是比较曲折的路。细节方面的高考时间调整,被普遍认为是高考更加人本的努力,而考试2017高考历史时间表高考历史特点题上阅卷,都是依托于现代科技的改革,也普遍得到肯定。但改革一旦涉及高考次数、科目、内容、招生考试主体,争议和反复就不断出现。

   考试是一种测量工具,就像体能测试或体育比赛可以测出一个人的体能和体质强弱一样,考试让所有应试者接受相同的挑战,将个人的才学和能力放在首位,因而历来被为可以客观公正地选取2017历史高考全国卷人才的公平尺度,或称“量才尺”。

   高考作为公平选拔人才的手段,具有公平性和客观性,它摒弃了权力、出身和人际关系对选才的干扰,保证了个人凭才学平等地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恢复高考,明确发出了这样的信息:国家开始真正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从此,知识青年的前途不再受制于他人,只要自己努力,便可能考上大学,进而施展自己的才干。经过11年的中断,19年恢复高考,便成了拨乱反正的风向标,具有标志性意义,表明一个可以通过公平竞争改变自己的时代来临。“文革”后高考制度的恢复并不只是使教育恢复了正常秩序,更是带动了整个国家由乱而治。人心向学,人心思治,学生稳定与社会上的知识青年稳定之后,整个社会才有可能稳定下来走上正轨,因此,恢复高考成为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发展的助推器。

   高考又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其利弊得失都十分显著。高考又是功能强大的指挥棒,对中小学教育具有强大的导向作用。高考存在某些局限性,因为一种统一的考试,它必然会诱发应试的顽症,造成学生学习时间长、体育锻炼少,造成一定程度的偏科,只重分数不重平时表现等等。虽然我们的文件中都有明文规定要德智体全面考核择优录取,而在高考实际操作中基本上都是以“智”即高考的分数来决定一切。恢复高考在当时是一项英明而伟大的举措,但我认为高考并非神圣不可动摇的制度,假如真有更好的办法可以取而代之,我也赞成用来替代高考。问题是,有没有这样美好而可行的选才方式?如果没有或还没找到,我们就不要轻言废止高考,而要珍高考、正高考、改进高考。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高考的历史标准。许多改革从理论上说都没有错,但在实践中就是行不通,典型的如标准分的行废。标准分由原始分推导出来,用以说明考生的原始分在所属那批分数中的相对位置,是较为先进和科学的记分方法。在教育部考试中心的推动下,最多的时候有8个省区的高考采用标准分。但因中国的民众不习惯标准分的办法,觉得原始分更简便明白,且单个分数改变不会响所有考生的分数排列因而可以查分,许多高校也觉得用标准分无法比较各省市之间同一科目的水平,结果多数省份在实行几年之后纷纷放弃。2007年,2019江苏高考历史试卷实行标准分的广东转为采用原始分,最后只有海南省还在坚守。这有点像19~19年实行的夏时制,理论上说非常好,其他发达国家实行得也很好,但在当时的中国实行起来造成的纷扰远大于其益处。可见,理论正确的不一定是可行的,即使勉强实行,迟早也要败下阵来。只有在条件具备的时候,才能够顺利推行。

   理论十分“美妙”但却脱离实际,没有可行性,那只能说是空头理论。只有那些既有理论研究作改革准备,又有小范围的实验,成功之后再逐步推开的改革,才能长久地保存下来。还有,就是高考改革要符合中国国情和社会发展阶段、顺应主流民意,才会得到民众的拥护,具有长远的生命力。

   在一定意义上说,高考是看学生本身的才学本事,推荐往往是看家长的关系本事。说到底,当今片面应试的根源,并不是高考制度太坏,而是习惯走后门的社会风气太坏;不是高考防止舞弊措施不得力,而是我们建立诚信体系还不得力;不是高考制度仍然一成不变,而是民众的教育价值观几乎一成不变。

   虽然高考制度导致应试教育的问题确实很大,但高考总的来看却是利大于弊,对促进整个社会的发展,特别是从“文革”以后由乱到治、拨乱反正,为整个民族的复兴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在高考制度恢复30周年的今天,许多人通过回顾与反思,对高考的正面功能谈得较多了。高考最重要的是为人们提供了通过奋斗改变生存状态的机会,可以让人掌握自己的。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是关键的转折点往往只有几步,在社会上能够通过个人努力而改变的机会并不是很多,而高考是难能可贵的一个。

   高考实际上关系到每个人选择职业的方式以及未来生活的方式。对高考这么一个选拔了中国30年来大部分知识分子的制度,对一个与共和国息息相关的制度,对一个至今还在高校选才中发挥主要作用的制度,对一个利弊得失都十分显著的制度,在高考恢复30年后的2007年,我们不仅要回忆和纪念,而且还要全面研究其改进办法,使之继续为高校选拔人才、为中国的经济起飞和社会发展服务。